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
阅读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时间:2024-07-21 11:15 来源:网络 作者: 小晨

简介:1.秦始皇: 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 一说秦氏 ),名政( 一说正 ) ,也有祖龙、吕政等别称。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 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位称 皇帝 的君主。 嬴政为 秦庄襄王 和

【晨说网探索分享】

1.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政(一说正,也有祖龙、吕政等别称。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

嬴政为秦庄襄王赵姬之子,因父亲在赵国做人质,故生于赵都邯郸

秦庄襄王成为秦国太子后,嬴政被放回秦国。

前247年,嬴政继承王位。

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叛乱,并铲除权臣吕不韦,开始亲政,起用李斯尉缭等客卿。

自前230年起,先后灭、赵、,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

前221年,嬴政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被称为始皇帝。

政治上,嬴政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社会文化上,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各地的道路,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军事上,北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前210年,嬴政驾崩于沙丘平台,享年五十岁,葬于骊山秦始皇陵

死后由胡亥继位,翌年就爆发了埋葬秦朝的秦末农民战争

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同时,他推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妄图成仙、滥征徭役等行为也引发后世争议。

2..雍正皇帝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

曾自号破尘居士、圆明主人,年号雍正

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

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

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

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

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3.杨坚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

小字那罗延,姓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

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

杨忠死后杨坚承袭父爵。

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威望日隆。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登基即位,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

开皇七年 587年,攻灭西梁

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攻灭南陈,统一中国。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确立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安抚岭南,修建隋大兴城,开创科举制度

制定开皇律

开启了极为辉煌的盛世《开皇之治》,分裂突厥,完成民族大融合,多次减税使人民减轻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

输籍法大索貌阅整顿户籍。

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

在位期间,国势强盛,府库充盈,经济繁荣,人丁大增。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统一货币,整顿户籍,推行均田制,设置粮仓,锐意改革、励精图治、躬行节俭、政绩卓著。

但是在晚年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仁寿四年七月丁未日(604年8月13日),在仁寿宫离奇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庙号隋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4.刘庄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汉明帝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57年3月29日—75年9月5日在位),光武帝第四子,母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刘庄年幼聪慧,容貌壮丽,十二岁时被封为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

[建武十九年(43年),被立为皇太子。

中元二年(57年),正式即位。

刘庄即位后,恢复了被秦朝废除的冕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初服旒冕的皇帝,并为汉服修补定型,确立了汉服的最终完整体系。

为政严苛,总揽大权,严禁外戚干政,削弱功臣势力;对外击败北匈奴,收复西域,吞并哀牢国,使康藏高原百余国归附,又派人出使天竺 印度求取佛法,在京师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寺白马寺,继而举行燃灯表佛活动,成为了元宵节的起源。

又任用王景治河,解决黄河水患,维持黄河900多年的稳定。

同时兴办教育,接收史上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开创了国际教育的先河。

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日(75年9月5日),驾崩于洛阳东宫前殿,时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八年。

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

刘庄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四夷宾服,时人颂曰赫赫盛汉,与其子汉章帝时期并称明章之治

5.朱元璋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

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

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朱元璋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

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此后数次遣将北征,打击北元残余势力。

洪武四年(1371年),灭夏,平四川;洪武十年(1377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丞相中书省;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此后又屡兴大狱,追治奸党;兴文字狱,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行廷杖之制。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军屯,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定八股取士之制;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传位太孙朱允炆

6.朱佑樘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朝第九位皇帝(1487年9月22日-1505年6月8日在位),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宫人纪氏(孝穆纪太后)。

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祐樘被册立为太子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祐樘即位,年号弘治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广开言路。

在位之初,贬斥方士李孜省、太监梁芳、外戚万喜等;遣散传奉官二千余人,以及禅师真人法王国师等一千余人。

相继起用丘濬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入阁,以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戴珊等执掌六部。

为解决财政危机,下诏减省光禄寺费用,屡次明令禁宗室、勋戚侵占民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重视司法,曾组织编纂《大明会典》,修订《问刑条例》。

史称其统治为弘治中兴

虽在统治中后期宠信宦官李广,但能改过自新。

不过此时土地、户籍、军伍严重空虚,武备较松弛,亦出现一定统治危机。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在乾清宫驾崩,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岁。

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泰陵

有诗集五卷,今多散佚。

作为守成之君,朱祐樘在法祖的旗帜下,对祖制有完善与创新,革除前数朝诸项弊政,全面推行新政。

在他的带领下,弘治君臣较好地处理了各种政治问题,营造了中兴的局面。

因此,历代史家对朱祐樘的评价普遍较高,将其称颂为贤君,比于汉文帝宋仁宗

7.宋仁宗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时年十三岁。

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

其间,辽朝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庆历增币

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三冗危机更加突出;在废除郭皇后事件中,困扰北宋的党争问题开始出现。

严重的边患,沉重的赋税,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整顿吏治,以缓解统治危机。

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

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全谥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濬]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永昭陵

赵祯知人善用,在其统治时期,北宋经济繁荣,第一次兴学运动出现,科举制度不断改革,宋学勃兴,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

’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赵祯善书法,尤擅飞白书

有《御制集》一百卷。

8.李世民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3日—649年7月10日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

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

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

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9.刘询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9月8日-前48年1月9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幼年遭受巫蛊之祸,生长于民间。

元平元年(前74年),昌邑王刘贺被废,大将军霍光拥立他为帝,改名刘询。

刘询即位后,委政于霍光。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正式亲政,提拔亲信势力,诛杀大司马霍禹,废除霍皇后,彻底清除霍氏势力。

刘询施政以霸王道杂之,整顿吏治,强化皇权,任用熟悉法令的文法吏,以刑名考核臣下;设置治书侍御史廷尉平,审量刑罚轻重;废除苛法,招抚流亡,假民公田,设置常平仓,减免租赋,安定民生,恢复生产;召开石渠阁会议,亲自裁决。

面对匈奴内乱,允许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设置西域都护,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流。

是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西汉综合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之治或孝宣中兴。

但另一方面,刘询在统治后期乞灵鬼神,重用宦官、外戚,奢侈享乐,诛杀功臣贤臣,拒谏饰非,开外戚宦官专权之先河,加速了西汉由盛转衰的进程,故而后世评价道:论其功则为中兴之君,论其罪则为基祸之主。

黄龙元年十二月(前48年1月),刘询病逝于未央宫,安葬于杜陵,庙号中宗。

10.朱由检

历史最勤政的十位帝王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字德约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

年号崇祯,通称崇祯帝。

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检受封信王。

五年后,熹宗无嗣而崩,朱由检奉遗诏继承皇位,改元崇祯。

他即位之初,就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

他任用袁崇焕对付割据辽东的后金政权,后金不但没有削弱,还于崇祯二年(1629年)冬攻入塞内,包围北京,虽然撤离,但此后五次入塞劫掠,并陆续攻克山海关外的大凌河、松山、锦州等明军据点。

明朝陕西和河南等地连年天灾,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廷剿抚失宜,导致其中的李自成、张献忠两部坐大。

朱由检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先后诛戮袁崇焕等18名封疆大吏,并起用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解决内忧外患,但终归失败。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

清军入关后,为他上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后改愍皇帝),葬于思陵。

南明弘光政权上庙号思宗(后改毅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隆武政权改庙号为威宗。

朱由检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明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