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
阅读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

时间:2024-04-02 10:19 来源:网络 作者: 小晨

简介: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是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

【晨说网探索分享】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


门阀制度是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由于论者所持角度互异,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


例如:指家门贵盛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族、世家。


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


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典故

  第,指直接面向大街开的院门,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标志。


门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贵贱。


  而阀阅一词则最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


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


  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在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


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


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


  世族和贵族的定义和标准有分别的,虽然有重复之处,但贵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头衔固定,由国家政权所册立的,可以因为政权迭更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势而被褫夺,而且有些贵族的定义,只限于受勋者本人 如终身贵族,所以不能以某个人是贵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动成为贵族。


  而世族是社会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认,故在君主制中,一些王朝败亡后,旧有的王室和贵族只要没有被屠杀殆尽,并未被新政权册封,但受到民众的尊敬且不须隐姓埋名的话,便可以视为非贵族的世族,而在共和政体中连续超过一代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实权的家族也常被视为世族。


所以世族的繁盛与否,有时会被视为一个地方公民社会的发达程度指标。


  虽然世界史上各国各地都有世族,为免本条目过分复杂,以下专指历史上的世族发展,外国的世族则涉及该国本身的历史与文化,可参见各国本身的历史。


  门阀的发展

  先秦时已有所谓的巨室,也就是公卿之家,《孟子·离娄上》: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周王室的世卿巨室大多是周初随周武王或周公东征的贵胄,王室世袭,子孙继承余荫,世世接替,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势[1]。


  汉代

  世族阶级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无论是朝廷的征辟,或是郡国的察举,大多以赡富经学者为上选;但由于经学教授不易,经学大师常将其独特见解传与子弟,经由历代传授,累世经学往往造成累世公卿,世族的雏形已逐渐浮现。


  门阀观念于东汉时期萌芽,公家以经学取士,学者皆以经学传授子孙,以便入朝为官,随着经学这门学问代代相传,也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如汝南袁氏的袁绍袁术兄弟,两人祖先四代中,竟有六人位居三公职位。


  东汉末期,战争不断,许多豪强、士绅家族,也逐渐崛起,成为地方上重要的势力,也是门阀的来源之一。


  董卓之乱后,拥兵自重的州郡脱离朝廷中央独立,士族豪强亦纷纷聚众起事自保,形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甚至自命为诸侯。


  三国

  董卓乱后,地方割据。


虽然曹操因自己出身宦官家族,与唯才是举的政略需要,曾试图大大削弱门第的影响力,不以人才的出身决定其职务;但曹操之子曹丕继位后,接受了九品中正制的提议,反而大大加强了士族对于官职的垄断。


而东吴之所以能够与曹魏长期抗衡,亦与获得江东地区的世族的合作有关。


相反蜀汉政权由于长期得不到巴蜀地区士族的支持,后期出现人才匮乏,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


  汉末以来的社会动荡,使人才流徙,无法进行察举,所以曹丕采用陈群等的建议,创制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以选拔官吏,扩大政权基础。


其办法是,在朝廷选择贤能与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本及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查访散居各地的同籍贯的人事。


  中正官是依据是人的谱牒家世、德性、才能评定人才优劣,定为九品,据以作任官的标准。


九品中政治初行时,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原则,不分门第高卑。


但逐渐因中正官多由高门子弟担任,他们在评选时不免偏私,所以制度到后来,中正官被门阀把持,只推选门阀子弟,加速世族阶级发展,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遂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许多名家大族因而产生。


  晋朝

  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田余庆论述:所谓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两晋政权与门阀的结合

  司马懿家族乃世族,故常维护世族之利益。


门第愈高,官职愈高。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后,东晋司马氏定鼎金陵,在江南立国时,有赖于世族门阀之支持,更受朝廷之重视。


  永嘉之乱后的世族阶级

  南方世族

  侨姓世族:永嘉之乱后的江南,从华北南迁的士族,多居朝廷要职,势力庞大,他们自视甚高,仍以中原望族自相标榜,号称侨姓。


侨姓当中最显赫者为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等。


吴姓世族:自孙吴以来,原先在江南当地的名族,称为吴姓,以吴郡吴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顾姓、陆姓、朱姓、张姓等门阀 号称吴四姓为首。


  一开始,江南最具权威的是,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号称江东二豪,甚至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


但后来,周氏、沈氏与东晋官方关系交恶,涉入了政治风波,逐渐被朱姓、张姓、顾姓、陆姓等门阀超过。


  大体来说,吴姓地位被侨姓压抑,略次一等,且两者之间的芥蒂甚深。


即使同为侨姓世族又有渡江早晚之分。


例如:东晋之初,吴郡的人以上国自居,常称南下的北方人为荒伧、伧父等,意为出于边鄙地区的粗野之人。


而刘宋以后,渡江较早的华北人反而以荒伧来称呼晚到的华北人。


  梁武帝末年,侯景曾请婚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两家遭辱而生怨隙,当他南下攻陷建康之后,旋即大肆杀掠门阀士族。


江南门阀,在侯景之乱后,已经不再兴盛。


  北方世族

  晋室南迁以后,中原为胡族所统治。


  国姓: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命令鲜卑人说汉语、改汉姓,以元姓、长孙姓、宇文姓、于姓、陆姓等贵族为首,号称国姓,由鲜卑姓贵族,摇身一变为汉姓世族,人称孝文汉化。


  郡姓:留在北方的世族虽然是被征服者,却不愿与改为汉姓的胡族相混。


他们为区别胡汉,往往在姓氏前冠以当地郡名,称为郡姓,如:太原王氏,即为居于太原郡的王姓世族。


  随着北魏政权的分裂,郡姓又分裂成两支:一支为经东魏到北齐,仍然保持汉代重经学儒术的传统,叫做山东郡姓,以崔、卢、王、郑为大姓。


  另一支是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在宇文氏的以关中文化为本位政策下,渐趋胡化的士族,就是所谓关中郡姓,以韦、裴、柳、薛为大姓。


  宇文泰在西魏,为了与高欢抗衡,在苏绰等人的帮助下,更改西迁关、陇地区的山东士族的籍贯为关内郡望,以府兵制为基础,建立起一个较为胡人化的,兼容鲜卑贵族、汉人豪族的统治集团,也就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提出的关陇集团。


  纷乱的华北,在唐朝有七姓十家之说,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


  隋唐

  自魏晋以来的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


由于隋唐政权有赖关中世族支持拥载,且山东世族仍保有数百年的重阀阅、讲经学之传统,所以依旧享有优越政治及社会地位。


  隋唐以来都有君主致力于摧毁门阀,这些长存数百年的山东世族的社会、经济地位仍十分优越。


但是他们对朝代的建立有功劳,所以君主是用温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将其逐渐排除。


  在隋文帝任内,废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举取士,目的是择取人才,摧毁门阀任官系统。


可惜隋朝国祚甚短,到唐初,科举并不发达。


  唐太宗指示大臣以当时大臣品位高低订定等级,重新判定《世族志》。


结果改定皇族宗室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世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


  武后为对抗掌握政权的唐宗室、大臣,在科举制度中提升进士科的地位,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


因进士科难考,而有五十老明经,六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受到重视。


  这意谓著世族在历代所享有的优势,也就是对于经学的优渥学识,随着科举制度中进士科的流行,受到挑战,而主攻明经科的世族影响逐渐衰微。


所以唐代出现了由明经科的李党,也就是山东世族官员,与牛党进士科新锐形成的牛李党争。


  华北门阀,在经过了长期的门第观念影响下,民间仍存有门当户对这种不同门第,不互相通婚的风气。


例如《新唐书杜兼传》记载,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时,犹感慨地说: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这种风气一直持续整个唐朝,到了黄巢之乱才因破坏而快速消灭。


  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伤亡,富饶的家园与产业也惨遭破坏,而华北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终与庶民再无区别,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绅士阶级取代。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

  和世族发展、限制、没落有关的制度

  九品官人法 占田制 土断 北府兵 均田制 科举 进士科

  世族兴衰的重要历史事件

  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 肥水之战 孝文汉化 侯景之乱 牛李党争 黄巢之乱

  著名的世族

  七姓十家 北魏四姓 琅琊王氏 陈郡谢氏

  历史上十大门阀世族:

  一、陇西李氏

  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


  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


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


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


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


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


于是这个家族自李陵后,在两汉三国到西晋,一直默默无闻。


而这期间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赵郡李氏。


  不过从东晋开始,陇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


被霍去病蓄意射杀的李广的三子李敢,留下一个孤儿。


这个孤儿的后代,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第一个君主:李暠。


关于李暠是李广的后代,虽然中间隔了几百年,但已无任何争议。


史学界都已经承认。


  当西凉被北凉灭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为两支: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后来在北朝,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封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


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往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功臣。


其后人李充这一支被称为唐皇族的武阳房。


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


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


  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


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


  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


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著名人物。


一支柱国大将军李弼 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 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


这里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


  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


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


  关于李唐皇室的真正来源,当代史学界有太多的争论了,除开陇西李氏说,还有赵郡李氏说,以及鲜卑汉化说。


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关于南唐皇室的真正来源,也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李唐后裔说,与冒姓说。


不过由于是曾孙辈,作假几率比较小。


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二、沛县刘氏

  沛县刘氏是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


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


刘宋皇族。


  汉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是的的确确的不假。


  至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演义》如此记载:胜生陆城亭侯刘贞。


贞生沛侯刘昂。


昂生漳侯刘禄。


禄生沂水侯刘恋。


恋生钦阳侯刘英。


英生安国侯刘建。


建生广陵侯刘哀。


哀生胶水侯刘宪。


宪生祖邑侯刘舒。


舒生祁阳侯刘谊。


谊生原泽侯刘必。


必生颍川侯刘达。


达生丰灵侯刘不疑。


不疑生济川侯刘惠。


惠生东郡范令刘雄。


雄生刘弘。


弘不仕。


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可是,事实上,刘胜的儿子有记载的就有120多位。


鬼知道刘备是谁生的。


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宋武帝刘裕,正史记载为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


只是到了他父亲刘翘时,已经非常没落了。


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据了。


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注意,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


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


  其实到了现在,沛县刘氏早已没落。


如今的刘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刘氏。


  三、陈郡谢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体现,就是这位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始祖是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


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进入仕途,使得陈郡谢氏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东晋时,谢尚,谢万使陈郡谢氏逐渐崛起。


而谢安、谢石、谢玄、谢琰四人所导演的淝水之战,更是让华夏数千年历史永远见证了这一传奇时刻。


  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


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成为远比皇族还高贵的士族领袖。


这其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谢灵运、谢眺。


还有六朝第一才女谢道韫。


  然盛极必衰,一场飞来横祸——侯景之乱横扫江南,加之历朝皇帝对谢氏的猜忌,陈郡谢氏急剧没落。


陈朝末年,当谢贞去世后,这位昔日华丽豪门,伴随着乌衣巷一道,无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琅琊王氏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

  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


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沈约。


  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


  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带个之字。


除王羲之外,还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辈兄弟,还有徽之、献之、恢之、陋之等等儿孙辈,名字带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历史上也算是一绝了。


  由于与陈郡谢氏同样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开始衰弱,这时候,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


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


直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时,琅琊王氏的一个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孙王潮与王审知,进军闽地,建立了十国中的闽,成了如今福建台湾广东王氏的先祖。


  五、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


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噢~~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颠峰。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


唐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是真的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


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六、范阳卢氏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


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 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


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


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


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


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


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


  七、 荥阳郑氏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


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


从燕太子詹事郑温开,温生四子;涛 西祖、晔 北祖、简 南祖、恬 中祖。


  从北朝入随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宰相接连不断的诞生。


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八、太原王氏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


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浑。


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


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尚书令,与儿子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


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


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也是这一家人。


  王愉之孙王慧龙北奔北魏,开创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业。


其后北魏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正式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显赫,诞生了著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横扫印度的传奇将领王玄谟这样的赫赫人物。


  九、弘农杨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历史上又一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始自东汉太尉杨震。


杨震号关西孔子。


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


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


另杨震第五子,三国中的著名将领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


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把这个家族推到极至的,则是完成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


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


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


  十、兰陵萧氏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


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


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


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


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


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


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


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


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


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


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


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


  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


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


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


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


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