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阅读

手握几十万大军的韩信为何不趁机造反自立为王?为何仍然死心塌地跟随汉高祖刘邦呢?韩信反汉高祖刘邦能否三分天下?

时间:2022-03-20 09:26 来源:网络 作者: 迷吧

简介:众所皆知,韩信是有名的雄才奇将,更是被称为兵仙,时至今日还流传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他极为壮烈的

【晨说网探索分享】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当楚汉之争临近结束的时候,韩信还是手握几十万大军,控制着北方广大领土的大将,他的态度,对整个天下形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那时韩信领兵在外,根本不受汉高祖刘邦的控制,却乖乖地协助汉高祖刘邦击败楚霸王项羽,成就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

手握几十万大军的韩信为何不趁机造反自立为王?为何仍然死心塌地跟随汉高祖刘邦呢?韩信反汉高祖刘邦能否三分天下?

韩信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将领,他打败秦国名将章邯,夺取关中之地,后又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是建立西汉的建立功劳最大的人。

可以说韩信是当时天下军队才干最卓越的人之一,被西汉萧何誉为“国士无双”。

公元前203年,韩信拿下齐国都城临淄,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齐王,此时韩信手握30万精兵,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当时的天下形势实际上掌握在韩信的手中。

此时的韩信有三个选择:中立、助楚、助汉,韩信最后选择了帮助汉高祖刘邦。

在韩信的帮助下,汉高祖刘邦很快打败了楚霸王项羽,赢得了天下。

可韩信助汉也为他的死埋下了祸根。

如果韩信选择中立,和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三分天下,也不至于落得最终惨死的下场。

那么韩信为何这么死心塌地的跟随汉高祖刘邦呢?

1、 为了报答汉高祖刘邦的知遇之恩。

韩信破齐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正在荥阳对峙,此时楚霸王项羽兵10万,汉高祖刘邦兵20万,楚霸王项羽已处于劣势。

当楚霸王项羽听到自己派出救齐国的龙且带领20万楚军被韩信全部歼灭的时候,更加慌张。

于是楚霸王项羽派出说客武涉去游说韩信。

武涉见了韩信,开门见山就说:汉高祖刘邦这个人贪得无厌,现在封你为齐王会因为还能用到你,如果楚霸王项羽被灭,下一个被收拾的就是你。

现在你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中立。

韩信说:当年我在楚霸王项羽手下得不到重用,而跟随汉高祖刘邦后,汉高祖刘邦让我当大将军,让我统率三军,赐我食物和衣物,对我言听计从,我就算是死也不会背叛汉高祖刘邦。

武涉游说失败以后。

韩信手下的一个谋士蒯通也劝韩信保持中立,与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三分天下。

韩信以汉高祖刘邦对他很好为由没有采用蒯通的意见。

武涉和蒯通的话讲的都很有道理,而韩信仍然表示不会背叛汉高祖刘邦,可见韩信为了报答汉高祖刘邦的知遇之恩对他死心塌地。

手握几十万大军的韩信为何不趁机造反自立为王?为何仍然死心塌地跟随汉高祖刘邦呢?韩信反汉高祖刘邦能否三分天下?

2、 韩信没有称霸的野心。

韩信当时已经是天下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完全可以做当时的天下霸主,让天下诸侯服从于他。

可韩信没有称霸的野心。

韩信攻破齐国都城临淄以后,想要当齐王。

但是韩信没有自封齐王,而是派人求汉高祖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

韩信“求封”,不是“自封”,也更不想封别人为王,说明他做一个普通的诸侯王就满足了,不想做掌控天下的霸主。

3、 韩信的政治手腕不及汉高祖刘邦。

韩信是一个军队奇才,这一点无可争议,但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对当时的形势看不透。

他认为他功劳巨大,和汉高祖刘邦关系又很好, 汉高祖刘邦如果得了天下肯定不会亏待他。

但是他错了。

公元202年,韩信帮助汉高祖刘邦在垓下打败了楚霸王项羽。

楚霸王项羽死后,汉高祖刘邦立刻夺了韩信的兵权,使他变成了有名无实的齐王,然后又把他改封为楚王,后又降为淮阴侯,最终被吕后所杀。

要说韩信的军队才干无人能及,可政治素养太差,政治手段远远玩不过汉高祖刘邦。

韩信太相信汉高祖刘邦了,他不明白汉高祖刘邦重用他是因为要利用他打天下。

对汉高祖刘邦来说,天下到手后,韩信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反而韩信的存在对他的统治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于是兔死狗烹的悲剧会在韩信身上上演。

手握几十万大军的韩信为何不趁机造反自立为王?为何仍然死心塌地跟随汉高祖刘邦呢?韩信反汉高祖刘邦能否三分天下?

韩信当作西汉王朝当仁不让的开国功臣,号称“兵仙”的他用兵如神,一路虏魏破赵,平代灭齐,兵指垓下,所向披靡,为汉王朝打了半壁江山。

然而声名显赫的他最终却落了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惨遭吕后、西汉萧何设计杀害。

韩信在临死前为自己没有造反大呼懊悔,那么如果古代可以重来,韩信真的让天下三分的局面提前上演么?

故事要从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实行两线战术说起,即自己在荥阳、成皋与楚霸王项羽主力争锋,而韩信则是北上与各诸侯国作战。

自奉命出兵以来,韩信一路凯歌,平定五国,在齐地坐拥30万大军,实力强大。

而反观汉高祖刘邦则并不顺利:先是在彭城遭受大败,汉军56万大军主力尽失,不得以驱赶关中老弱前往从军;紧接着又在荥阳与楚霸王项羽形成对峙局面,部队粮食匮乏,士气底下,随时面临着溃灭的危险。

在汉高祖刘邦窘迫之际,韩信不单没有主动出兵援助反而上书要求汉高祖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意图进一步提高其在齐统帅的话语权,这无疑让汉高祖刘邦大为恼火,心生猜忌。

韩信的谋士蒯通审视天下大局,认为楚汉相争,韩信才是天下胜负的关键。

针对韩信正处功高盖主的危险局面,蒯通向其提出了著名的天下三分之策:

蒯通认为,虽然以韩信的实力可以左右天下格局,即帮助汉则汉胜,帮助楚则楚胜,但是无论帮谁最终都是不赏盖主之功,惹来杀身之祸。

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为自己奋斗一把:起兵自立。

况且目前楚汉相争已久,长期征战使双方实力损耗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韩信正占据齐国有利地形,拥有精兵强将,无疑是起兵的最佳时机。

蒯通认为韩信可以举齐国之力出兵胁迫赵、燕两国,攻击刘、项两军后方对其牵制,打着拯救天下苍生的政治旗号,天下人自然就会将功德归功到齐国,这样可以顺民心而统天下,退又可以据齐地而定三分。

那么,蒯通的计策到底有没有可行性么?

手握几十万大军的韩信为何不趁机造反自立为王?为何仍然死心塌地跟随汉高祖刘邦呢?韩信反汉高祖刘邦能否三分天下?

RDOM

一、个人素质RDOM

首先从韩信、汉高祖刘邦两人个人素质开始分析。

韩信当作“汉初三杰”之一论军队才干肯定是举世无双的,然而其政治才干以及人格魅力上与汉高祖刘邦还是不具备可比性的。

从双方的出身来看,在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韩信一直以“千里马”的姿态积极寻找“伯乐”,直到遇到了西汉萧何,才受引荐得到汉高祖刘邦的重用。

反观汉高祖刘邦,他以亭长起家,收罗流亡之徒,自沛县起兵就有数百亡命之徒誓死追随他。

可以讲,出场就是领导的配置,其后与楚霸王项羽争锋,天下智勇之士愿意为其效劳的不尽其数。

自诩为“千里马”的韩信,实际上并不具备当作一方君主的人格光环,只能到处投靠别人从而施展自己的抱负,而汉高祖刘邦则与之不同,走到哪里,总能拉拢到一批优秀人才入伙,为帝国不断注入新活力。

汉高祖刘邦自身强大的凝聚力和驭人本领,就连后世枭雄石勒都佩服不已,自称愿意北面而称臣。

简尔言之,韩信善于带兵,而汉高祖刘邦善于将“帅”。

常言道“奴见大家心死”,面对几乎凭一己之力拉拢出帝国人才队伍的“汉高祖刘邦”主子,韩信想要造反,自然是很心虚。

更何况,汉高祖刘邦对韩信是有知遇之恩的,韩信一旦造反,便要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对于这种人品有问题的主帅,手下究竟会有多少人愿意顶着被诛灭九族的危险追随他造反呢?无疑,韩信的造反行为是风险极大的赌博行为。

RDOM

二、部队构成RDOM

本来识人之术火纯青的汉高祖刘邦,对于韩信的“小心思”早就有所察觉。

为了防止韩信拥兵自立,汉高祖刘邦一直牢牢掌握部队的人事任免权,通过“搀沙子”的方式不断安排曹参、灌婴、傅宽等主要亲信控制韩信部队的高层,这些亲信自起兵就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对其有不二忠心而韩信由于是半路独身投靠汉高祖刘邦,个人并不具备独立的武装力量家底,部队中下层军官基本也都是对汉高祖刘邦效忠。

也正是因为能够牢牢的掌握部队,汉高祖刘邦才干趁韩信睡觉之际,自由出入军营,收缴其军符,改易其主将。

除此之外,汉高祖刘邦还在韩信接连胜利,部队实力增加的时候,以各种理由不断抽调韩信手里的精兵强将,通过“蚕食”的方法不断抽调部队加强荥阳力量,不断削弱韩信的军队实力。

RDOM

三、局势分析RDOM

最终再从全局视野分析韩信起兵将面对的周边局势。

蒯通当作一名纵横家,为韩信描绘了一幅起义后,天下“赢粮而景从”的景象,而实际上会是这样么?汉高祖刘邦前线虽在与楚霸王项羽相持,然而后方在西汉萧何的打理下还是极为稳定的。

一旦韩信造反,汉高祖刘邦很有可能放弃荥阳抽调部队直接攻打齐国,同时张耳和彭越又会区别调转军事对齐国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而曹参、灌婴等人则会从韩信军事内部反戈,韩信很自然会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韩信起兵无疑会对汉高祖刘邦经营布局造成冲击,但是却难以动摇汉高祖刘邦的关中根本。

这样说来,不反就意味着当前稳如泰山的富贵,而造反就要面临诛灭九族的危险,纵观时局,权衡之下韩信不敢贸然起兵也是情理之中。

手握几十万大军的韩信为何不趁机造反自立为王?为何仍然死心塌地跟随汉高祖刘邦呢?韩信反汉高祖刘邦能否三分天下?

汉高祖汉高祖刘邦超常提拔韩信的同时,也在牢牢控制着他。

韩信是名副本来的“千里马”,而汉高祖刘邦则是功力深厚的御马人,从提拔到贬谪再到猜忌被杀,汉高祖刘邦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老辣和过人手腕。

已经功高盖主的韩信既没有察觉到汉高祖刘邦的杀意和猜疑,又不懂得水满则溢,急流勇退的处世道理,反而空在死前大呼悔之不反,岂不是空给后人留下笑柄?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