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宇宙 >
阅读

当今的种种危机,实质都是思想的危机真相还有哪些?

时间:2023-07-31 20:33 来源:网络 作者: 迷吧

简介: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第一波民族主义浪潮,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数十年的冷战。除了几千万人死亡,人类还饱受极权主义统治之苦。冷战后世界有了三十年的太平盛世,经济、科技有了惊人的进展。 在对二十世纪反思的过程中,人类重新审视现代性、

【晨说网探索分享】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第一波民族主义浪潮,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数十年的冷战。除了几千万人死亡,人类还饱受极权主义统治之苦。冷战后世界有了三十年的太平盛世,经济、科技有了惊人的进展。

在对二十世纪反思的过程中,人类重新审视现代性、民族国家、民主价值等问题,汲取了极权兴起的教训,这才有了第二次全球化。然而,面对第二轮全球化暴露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下动荡不安的世界,以往的社会与政治的哲学、治理与整合的经验,全都失效了。

社会撕裂、世界动荡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危机:人类事物的公共性正在瓦解。借用福山的说法," 人类政治面临全面的困境,即便是在老牌的民主国家之间,也无法就最基本的事实达成一致 "。

没有共同价值的全球经济共同体是不可持久的。第二次全球化的价值基础正在动摇。即便明知道 "共同底线的破裂,将会导致世界战争、文明毁灭",人们的心态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惨痛教训,被白白浪费了。

▌根源:哲学已死

人类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困局?这要从人类的两场智力革命——科学革命、哲学革命——说起。

几个世纪来,科学呈加速度进展,颠覆性的科学革命相继发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产生后,很多人曾坚信还会发生新的科学革命,但 100 年多年过去了,这两根科学大厦的基石仍然牢不可破。

" 科学革命为什么暂停了?科学革命的本质是什么?"20 世纪的哲学家没能提出可靠的解释。

今天,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快速普及和应用,我们却依旧缺乏对科学的宏观理解。我曾以生命科学的进展为例说明过这一点:今天,基因工程等新科技所引发的巨变无可阻挡,但是人对生命的宏观理解,都远远跟不上对物种详情知识的了解和操纵。

近几个世纪来,宗教伦理的公共权威日渐衰微,科学越发成为人类的新宗教。我们不能在宏观上理解 " 什么是科学 ",技术主宰了整个科学领域。人类开始盲目自信可以扮演 " 造物主 " 的角色,结果就是科学被误用、滥用,乌托邦思潮必定再一次泛滥。

而在政治社会领域,如果我们无法理解 " 全球化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不清楚其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幸免民族主义悲剧的重演、人类文明的倒退呢?

思考科学技术的基础,并以现代社会价值的形式阐释,这本来就是哲学的任务。但是今日的哲学家,既无法解释社会问题,也不理解现代科技。可见,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政治社会领域,哲学家的任务都非常艰巨。

哲学的困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非常讽刺,哲学的困境居然是二十世纪哲学革命的结果。

千万年来,人类通过语言即符号系统把握世界,使用语言符号讨论哲学、真理和历史,但是,什么是符号?为什么人可以使用符号?讨论符号有怎么样的价值?人类一直没有去思考,直到维特根斯坦掀起语言哲学的革命。

我们可以用如下比喻来说明哲学革命:鱼只有跃出水面才能观看自己生存的世界,同理,哲学革命就是跃出我们生活的语言环境,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人类的语言和意识。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人类思想的一场伟大解放,它是与二十世纪科学革命同等重要的革命。维特根斯坦是公认的哲学天才。遗憾的是在他英年早逝之后,哲学被阉割了,哲学的制造性被束缚在了语言分析的牢笼之中。

▲   维特根斯坦

正如卡尔纳普所说,哲学家的工作竟然只剩下了语言分析:一方面,将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的句子分拣出来;另一方面,剩余的有意义的句子被分成两类:一是可由逻辑和语法确定真假的句子,二是对世界进行描述的、具有经验意义的句子,前者交给数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分析,后者则交给科学家。这样的分析看似精彩,却使得 " 真正的哲学 " 走向死亡:人文精神衰落,导致 " 人 " 的萎缩,人的理想也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今日人类思想退回十九世纪,表面看是新冠所致。更深层的真相是,支撑第二轮全球化的信念基石脆弱不堪。

人类在科学、政治和哲学领域遭遇的困境看似并无关联,但三者背后本来有着共同的本质:真实心灵的丧失。 

▌分裂:人心为什么越来越假?

什么是真实的心灵?

长久以来,人一直是三种真实性的载体:

第一,事实包括通过广义的技术感受到的真实性。每个人时时刻刻面对外部世界,可区分对象是否真实并对其做出判断和反应;

第二,价值的真实性。主体每天面对自己,自己当作一个行动和价值的载体,存在着行动意义和价值的真实感,;

第三,终极关怀的真实性。人是面对死亡的存在,在意识到死亡不可幸免时,主体会面对生命终极意义之拷问,会做出回答,并伴随有相应的思考和行动。

真实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在科学、政治社会和哲学领域进行探索的认识论基石。在传统社会,上述三个层次的真实性是互相整合的。

所谓 " 现代 ",就是起源于终极关怀和认知理性的二元分裂,从此互相整合的三种真实性开始分离,并在各自的展开中进展出对自身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早期,三种互相分离的真实性还能勉强维系。但是随着三种真实性互相维系机制的消失,每一个都会在进展中趋于畸变,其结果是真实心灵的解体。这就是几个世纪以来思想危机愈演愈烈之根源。

十九世纪末,尼采就提出了 " 上帝已死 "。二十世纪道德相对主义日益兴起,道德被等同于追求利益,在政治社会领域,终极关怀开始退出社会。

当终极关怀和价值真实性不再存在时,科技和经济便成为人类唯一的目标。但是科学技术所依赖的事实真实性就能一直存在下去吗?道德与信仰缺失的社会,科技和经济能否持续地进展?

换言之,人在满足物质享受之后,就真的不再考虑生前死后的问题了吗?如此一来,争权夺利的人还有什么底线可言?中央权力和民族主义的膨胀,正缘于此。

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的扩张,使得客观真实也处于瓦解之中,我们极有可能要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中。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必定是混沌、动荡的。举个例子。

▲ 2019 年 4 月 10 日,全球多国科研人员在全球六地同步公布了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来自距我们有 5500 万光年之遥的近邻巨椭圆宇宙岛 M87 的中心

这个例子是关于 " 合理 " 的科学想象和 " 荒谬 " 的宗教事实。

2019 年 4 月,全球多位科学家同时公布了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由二百多名科研人员历时十余年,从四大洲八个观测点 " 捕获 " 的视觉证据,证实了爱因斯坦 100 多年前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见。

那么,我们看见的黑洞照片,是黑洞 " 真实 " 的形象吗?

根据以往的经验,照片上拍到的东西都是经验真实。但 " 黑洞 " 在经验上是没有意义的,其真实性仅存在于数学符号的层面。科学家在拿出照片时,或许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我们在看黑洞照片时,混淆了数学真实和经验真实。

遵照同样的逻辑,请问:上帝真的存在吗?

根据二十世纪语言哲学,符号的真实性必须来自于经验,否则便无意义。这种意识已经深入人文、社会和宗教领域。数学是一种符号系统,自然语言是另一种符号系统,如果我们把上述例子换成自然语言的例子,人们很容易意识到混淆符号和经验是不妥的。

根据《圣经》,上帝是存在的。而在很多哲学家看来,上帝只是自然语言的一个符号,在阅读自然语言文本时,必须严格区分纯符号和代表经验对象的符号。前者不是真实的,后者才是真实的。

那么,为什么当作符号的黑洞是 " 真实 " 存在的,而同样当作符号的上帝却不存在呢?我无意探讨宗教问题,而是想借这个例子说明:这种二十世纪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导致人类陷于了严重的精神分裂。

对于推崇科学的人,他们的上帝是数学,宁愿生活在高级文明制造的虚拟世界中;而在另一些人心中,宗教信仰无疑是真实的,它不受理性的约束,甚至是反理性的。如何认识符号和经验的关系?在什么情况下,符号可以嵌入经验世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没有一个哲学家可以做出回答。

▌出路:寻回人的尊严

真实心灵的解体,是当今人类一切危机的总根源。

今天,我们身处繁华的物质文明,但反观人类的心灵,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贪图享受、缺乏勇气。人类的前途是暗淡的,我们将面临一个只有科技、没有文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科技的进展也是没有方向的。

人文学者当下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寻回人的尊严、重建人类的真实而宏大的心灵,这个心灵可以与我们的技术相匹配,但绝对不可能从技术本身、或从科学专业研究之中就能产生出来。

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让人类有尊严的社会?答案很简单,实现却很难——让每一个人努力活出自己的尊严。

在宗教伦理式微的今天,如何使终极关怀、价值、事实三种真实性互相维系,还能使人成为这三种真实性的载体?这是时代对哲学家的期待,也是我提出的 " 真实性哲学 ":

第一,  汲取真实心灵丧失的历史教训。通过历史研究揭示真实心灵解体的逻辑。

正如艾萨克 ·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科幻小说《基地》中所描绘的,文明可以倒退、科技可以被遗忘、现代人可能会生活在思想的黑暗中——即便这个丧失的过程是无法逆转的,但是汲取历史教训,至少可以让我们缩短这个 " 漫长的黑暗期 "。

第二,  讨论现代社会真实心灵重建的可能性、方法论。

真实性存在着不同领域,但是每个领域的真实性都有经验和符号两个层次。

如科学真实普遍可重复、社会真实对部分人可重复和个人真实对个人可重复;不同的领域不一定相交,真实性标准并不相同。实现不同真实性领域和层次的整合,就是去建立它们之间的拱桥。一旦一座座拱桥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找到三种真实性之间互相维系的结构。如果这一分析正确,在现代社会重建真实心灵是可能的。

如果 " 滥用大数据 ",那一定会导致真实性的丧失。但这并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为什么每次科学革命,都必定伴随着数学的大进展?因为数学恰好是普遍可重复受控实验的自洽扩张结构的符号表达。

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合宜地运用数学。例如增加控制变量集,在此基础上做新的受控实验,并且这一新的受控实验也是普遍可重复的。

第三, 从不同层面尝试去发现 " 二十一世纪的真实心灵 "。

随着现代性的兴起,传统社会的终极关怀不可幸免地消失,但从真实性的整体结构来看,和传统的终极关怀等价的追求并不是虚妄的,只是哲学家从来不曾探讨过真实性的整体结构,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现代意义上的终极关怀或许可以重构," 基于自由意志 " 的现代终极关怀,或许可以和价值、事实的真实性整合,以构成现代人的真实心灵,从而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在科学、政治社会和哲学领域的探索,奠定新的基石。 

——文章源自:金观涛的《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

左岸记:人文哲学和科学进展是文明进步的双翼,因为要达到真正的人类关怀,科技是基础,科技可以解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提升生活的质量,而人文哲学则是要人类能够善用科技,让科技能走得更深更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