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 > 世界谜团 >
阅读

清明上河图真迹在哪?清明上河图几大谜团猜想

时间:2022-09-03 01:33 来源:网络 作者: 迷吧

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

【晨说网探索分享】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清明上河图真迹在哪?

作为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系列展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石渠宝笈特展”8号正式揭开帷幕。

在这次堪称故宫近十年来规格最高的书画藏品展中,《清明上河图》、《五牛图》、《伯远帖》、《游春图》等国宝级书画悉数登场。

其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更是近10年来首次全本展出(在故宫哦)。



“石渠宝笈特展”于8号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和延禧宫展厅同时开幕。

据介绍,在两个月的展期中,有283件珍贵的书画藏品与观众见面。

所展出的文物规格之高,一级品之多,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博物馆界都难得一见。


30b98迷科51ccda5f93fa7d9dbbc6b2a06a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

该画高255厘米,宽525厘米。

描绘的是当时京城汴京近郊社会各阶层生活景象,生动真实,是一幅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在87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曾多次遭劫难。

张择端曾画两幅《清明上河图》,今仅存一幅。

张择端在翰林院供职期间,首画《清明上河图》的时间约在公元1111年至1125年,此画完成后献给了徽宗皇帝赵佶。

赵佶也是著名书法家,自称其书为“瘦金书”。

他还是位画家,长于花鸟,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为珍视,并用瘦金书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加盖了双龙印。

到1126年,宋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国军队攻占汴京,皇宫中的大量珍宝字画等文物被抢掠,金人只识珍宝不懂字画的价值,因此《清明上河图》未被抢走,而流落到民间。

数年后,金人张著得到此画,并在画面上撰写了跋文,时人张公药、王润等人在画面上留有题咏。

公元1260年元朝统一中原后,《清明上河图》由临安(今杭州市)被掠到大都(今北京),由著名书画家赵孟(兆页)收藏,不久他将此画秘密送回老家湖州(今浙江吴兴县)。

时过200年之后,《清明上河图》又流落到苏州,被明朝大理寺一位官员得到,不久该画被一位名士徐赙花重金买去。

徐赙死时将此画交给了大学士李东阳,李在画上撰写了上篇跋文。

到明嘉靖年间,权相严嵩得知《清明上河图》落到苏州员外郎王振斋手中,大臣王抒借机用重金从王振斋手里购得《清明上河图》,交给了严嵩。

严的裱师一看此画是假的,因为他于15年前在苏州一个叫陆治的家中见过真迹。

严嵩又用强硬手段从陆治那里得到《清明上河图》真迹。

后来严嵩将此画交给了儿子严世藩保存。

不久,严世藩获罪被杀,在抄没其家产时将《清明上河图》请回皇宫。

到明隆庆年间此画落到成国公朱希手中,以后《清明上河图》几经辗转落到皇宫内。

皇宫一内臣将此画窃到手,但一时无法带出宫去,便将此画藏在宫内的御河桥下石缝内,恰逢天降大雨,将画污损得一塌糊涂。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自从汴京被金人侵占,便和家人南下避难,因思念家乡,他又重新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就是流传至今的真迹。

这幅《清明上河图》流传到清朝乾隆年间,被湖广总督毕沆用重金买到手。

清嘉庆四年毕沆因“剿匪不力”被朝廷处死,查抄其家产时得到《清明上河图》,被送入皇宫中收藏。

1911年,清朝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后,从宫中盗走大批珍宝和字画,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34年溥仪在东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时,将藏在天津的珍宝字画等文物转移到长春伪皇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溥仪逃跑,伪皇宫内的珍宝字画在混乱中流散民间。

长春解放后,驻军将流散在民间的珍宝字画收回一批,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真迹。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将《清明上河图》收藏入故宫博物院。

1966年,康生以鉴别文物为名窃得《清明上河图》。

1976年“四人帮”倒台之后,《清明上河图》又回到人民手中。


清明上河图几大谜团猜想:

《清明上河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宋朝张择端名画。

日前,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清明上河读宋史》,引起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度好奇和对张择端生存时代的关注。



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作?

《清明上河图》在金代就已经“争相收藏”,所以历代的“山寨版”不在少数。

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就是画卷后面杨准的跋文中提到的装裱师傅以仿本偷梁换柱。

因为元代统治者的书画鉴赏能力弱于宋、金,这幅画只是放在秘书监内。

后来一位装裱师傅用临摹本替换出真迹,将《清明上河图》盗出宫外。

又经两人转手,落入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杨准手中。

杨准得画后借故还乡,重新装裱此画,并且在画后续写跋文,记载了得画的经过。

由此,元代宫廷里的那位装裱师傅,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

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有近两百年的时间在民间收藏,人们对这幅名作有所耳闻又难得一见,所以揣测摹仿的就更多了起来。



在雍正年间,和硕宝亲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曾经得到过与《清明上河图》原作接近的仿品。

弘历虽然写诗的水平不高,但在文物鉴赏方面造诣颇深。

他觉得那幅画虽然很大气,但前后衔接并不太顺畅,而且细部动态上也有些美中不足。

于是决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图》。

他组织了五位画家,对画作进行了临摹创新。

新的《清明上河图》画面清晰,色彩艳丽,画面结构和其中某些人物的姿态与原作相近,推测画家们事先是见过与原作相近的摹本的。

这幅画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称为“清院本”。



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长出了近一半,人物也更多,街道也更复杂。

而且由于绘制时间离现在比较近,所以色彩也比较艳丽,看着很舒服。

可是,就在新的《清明上河图》绘制完成几十年后,嘉庆皇帝通过抄家获得了张择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图》,嘉庆请来太上皇乾隆,爷儿俩一看就明白了,这才是真货。

不过碍于面子,两人谁也不再提临摹本《清明上河图》的事,好在他们正在给宫廷保存历代书画编辑目录,取名《石渠宝笈》,于是就在张择端真迹画卷的开头盖上“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两个印章,算是给了真迹一个正式的名分。

所以今天故宫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图》又称为“石渠宝笈三编本”,被专家们认定为张择端原作。



图中所画是春天还是秋天?

从《清明上河图》卷首开始,画面中的树木枝叶稀疏,画中的人穿长袖衣服为主,只有少数劳动者、赶路的人穿短袖,或是把衣服缠在腰间。

那么张择端画的到底是初春还是晚秋呢?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意见。


南宋孟元老写了一本《东京梦华录》,回忆徽宗年间汴京的繁华景象。

研究者多用《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相对照来寻找答案。

多数研究者认为是与清明相联系的初春。

其理由一是与清明节联系;二是说进城的轿子上插的有花,与《东京梦华录》中关于清明郊外归来“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的记载相符;三是有卖祭品的“王家纸马”店;四是一部分树木萧条为早春之态。



现在还有一部分研究者主张画中所描绘为秋景。

理由一是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

因为当时汴京城是以烧煤为主,临近冬天才准备烤火用的木炭。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炉会也”;二是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三是画面中气候还很炎热,街上有卖西瓜的。

还有是画里面拿扇子的人多,宋朝时候的人,春夏秋冬都带扇子。

这扇子不是扇风的,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见着熟人了,拿扇子遮一下脸,表明我还有事,您别打招呼。

这叫“便面”。

但是扇子确实也不能说明它就是秋天。



第三种看法认为画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是因为张择端创作的时间历经前后数年,开始画的是春天,画着画着就画到秋天去了。

对这个问题要解释一下:根据气象资料,张择端创作此画的北宋末年,刚好赶上了一个气候的暖冷波动。

自隋代至北宋,有一个四百余年的温暖期,当时浙江一带尚有甘蔗种植,开封也常常一冬无雪。

而至北宋末年,气候又由暖转冷。

所以张择端作品中的冷暖矛盾,恰恰佐证了这一段的气候变化。



宋徽宗题名《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意思?

这个谜首先涉及“清明”是什么意思。

宋徽宗的题名来自《后汉书·班彪传》,“清明之世”指东汉光武帝年间。

当时经过西汉末年的衰落和绿林、赤眉的战乱后,社会逐渐安定,生产恢复,各方面生机勃勃。

所以宋徽宗把自己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兴、太平盛世,那是在自我表扬。

当然,就景物描写的清明时节而言,也有一语双关的效果。



“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上”是方位词。

当时开封城市人口近百万,一百多万斤的口粮就靠汴河、蔡河进行漕运,把粮食从苏州等主产区运过来。

所以说“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条河对于汴京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地图上汴河居北,处上位,故称上河。

所以这幅画是描绘清明盛世中上河一段的景色,与上坟扫墓没有直接关系。



现存的张择端原作是否完整?

画卷后明代李东阳的跋文中提到:“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还说卷首有徽宗的题字及双龙小印。

现在前段已失。

于是又有许多专家据此推测《清明上河图》后面还有一段,一直画到皇城以内的金明池。

因为明代以来许多仿品确实一直画到金明池。

那么,现存的画幅完整吗?

我认为这幅画是完整的。

其一,“长二丈有奇”是指整个卷轴。

前面已失的徽宗题字部分加卷后跋文,是符合这一尺寸的。

其二,卷后跋文中,多有对画面内容的描述,但无一处提到金明池等宫中景色。

其三就是从画面结构上进行分析。

如果把画作分成三等分,就会发现它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中线,都有一个中心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驴子受惊”,第二部分是“两船碰头”,第三部分是“行人被撞”。



三部分完成后,画面进入了六品以上官员才有的“乌头门”住宅区,想来一是深宅大院,人员不多,二来也容易涉及官员隐私,所以用树枝自上而下地画满,形成分界。

画作展示出明显的节奏,有始有终而又意犹未尽。

我认为这幅画是完整的。

特别是画卷后面元代杨准的跋文,介绍画面的内容及附后的前代跋文、小诗和我们现在所见是一致的。

况且杨准跋文中还一再强调这幅画并没有损毁缺失。



这幅画画的是汴京城的哪一段?

对于这个问题,喜欢较真的日本专家还真的拿当年的开封地图核对过,说是找不到画上的这一段。

还有的研究者绘出平面图,把它接到汴京外城的东南角,这样又无端地为汴京城开了一个“东便门”。

我认为作者是选取了开封东南的几个观察点,把几个片段剪辑在一起,然后给予艺术加工。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