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 > 世界谜团 >
阅读

二战苏联损失4000万人口「二战看似苏联大获全胜实际苏联败得最惨不仅是人口损失」

时间:2022-11-24 12:46 来源:网络 作者: 迷吧

简介:1941年6月,德国集结了550多万军队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从而爆发。1945年5月,经过4年时间的鏖战,苏联军队攻克德国首都柏林。也就是说,苏联与德国的战争持续了4年左右。在战争结束以后,经过认真统计,苏联损失了2780多万人。苏联是二战中人口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短短4年时间里,为何会出

【晨说网探索分享】

二战苏联损失4000万人口「二战看似苏联大获全胜实际苏联败得最惨不仅是人口损失」

1941年6月,德国集结了550多万军队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从而爆发。

1945年5月,经过4年时间的鏖战,苏联军队攻克德国首都柏林。

也就是说,苏联与德国的战争持续了4年左右。

在战争结束以后,经过认真统计,苏联损失了2780多万人。

苏联是二战中人口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短短4年时间里,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伤亡数字?

二战苏联损失4000万人口「二战看似苏联大获全胜实际苏联败得最惨不仅是人口损失」

首先是德国方面的问题,德国军队武器精良,而且做好了十分完备的计划。

在二战期间,德国军队的武器水平是名列前茅的。

例如四号坦克、U型潜艇等等,这些武器在50年代仍在一些地区使用。

除了武器先进,还有就是计划周密。

巴巴巴罗萨计划计划经过了反复论证,可以说十分周密。

当然,再周密的计划也有漏洞和其他无法预知的因素。

二战苏联损失4000万人口「二战看似苏联大获全胜实际苏联败得最惨不仅是人口损失」

除了德国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苏联方面的问题。

德国集结大军进攻苏联时,苏联的战争准备工作严重不足。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当时,苏联认为德国在占领英国之前,不会进攻自己,否则这就是两线作战。

苏联有这样的考虑也是正常的,但德国真的冒着两线作战的风险,集结部队进攻了苏联。

第一是战争准备工作,第二就是武器水平的问题。

二战苏联损失4000万人口「二战看似苏联大获全胜实际苏联败得最惨不仅是人口损失」

在二战的初期,苏联军队的武器水平明显不如德国。

虽说苏联军队也有不少先进武器,可装备的数量太少,无法形成战斗力。

所以在战争爆发的初期,苏联方面损失很大。

由于自己在武器方面不如对手,那就必须依靠数量弥补。

这进一步增加了伤亡,二战中,苏联军队的伤亡明显高于德国。

几乎每一场战役,都是以多胜少完成的。

二战苏联损失4000万人口「二战看似苏联大获全胜实际苏联败得最惨不仅是人口损失」

苏联毕竟是一个大国,国土面积辽阔,可以层层抵消德军的进攻。

苏联的人口比德国多得多,这又使苏联拥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

就在德国与苏联鏖战的时候,日本把美国拖进了战争。

为了共同对付德国和日本,美国对英国、苏联实施了大规模的援助。

依靠自身的力量再加上美英等国的援助,苏联逐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并且开始了反攻。

二战苏联损失4000万人口「二战看似苏联大获全胜实际苏联败得最惨不仅是人口损失」

二战中,德国损失了600多万人,而苏联损失了2780多万。

由此可见,苏联的人口损失大于德国。

由于国内青壮年不足,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几年里,大量的苏联士兵转业回家,他们都投入了国内生产之中。

苏联军队的总兵力从1300余万,下降到了250多万。

与苏联相比,美国在二战中仅仅损失了30多万人,真是没法比。

二战苏联损失4000万人口「二战看似苏联大获全胜实际苏联败得最惨不仅是人口损失」

二战中的人口损失对苏联的影响有多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 人口状况的影响 梅春才 ( 吉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赢得战争胜利, 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人口代价。

战争对苏联人口状况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加重了战前已存在的人口危机程度, 而且对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结婚率和家庭规模 造成了更深程度的破坏。

战后流行病大规模爆发,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严重失衡, 人 口数量大幅减少, 并持续数十年, 为 20世纪 90年代初俄罗斯爆发的人口危机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联; 人口状况; 人口危机 中图分类号 C924 2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3969 /.j issn. 1004- 129X. 2010. 05. 006 文章编号 1004- 129X( 2010) 05- 0039- 04 收稿日期 2010- 03- 17 作者简介 梅春才( 1967- ), 男, 吉林洮南人,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当时的苏联为了赢得 战争的胜利, 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有材料表 明, 苏联战争死亡人数达 2 700万, [ 1] 遭到重创。

本文将从战后苏联居民的身体状况、性别年龄结 构、结婚率和家庭规模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上, 来揭 示战争给苏联人口造成的影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身体状 况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苏联一片废墟。

各 种医疗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负伤的军人和普 通群众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各种传染病得 不到控制, 任其蔓延。

战后苏联人民生活十分艰 苦, 健康水平大幅下降, 进而导致出生率的下降和 死亡率的上升。

第一, 战争严重破坏了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 发病率上升, 死亡率提高。

按照医学统计, 战争对 人口健康状况影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病率普遍 上升, 特别是传染病。

同时, 随着传染病的发展、 扩散, 战争还导致心理疾病、精神病、各种外伤损 伤、维生素缺乏症以及食物缺乏等引起的疾病发 病率的提高, 疾病导致死亡率上升。

据苏联中央 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 20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 在苏联主要疾病仍然是战争所造成的结核病、心 血管疾病、肺炎、肠胃疾病等。

1949年在苏联城 市中因这些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 60%。

其中, 因心脏病导致的死亡者比例为 135%, 因肺炎死亡的比例为 125%, 因结核病 死亡的比例为 145%, 因肠胃疾病死亡的比例为 105%, 因肿瘤疾病死亡的比例为 95%; 1950年 的比例分别为 136%、133%、123%、114%、 101%; 1952 年的比例分别为 147%、119%、 93%、73%、127%。

[ 2] 随后的几年情况更为严 重。

1959年与 1940 年相比, 在城市因心脏病导 致的死亡数量增加了 12倍, 因肿瘤导致的死亡 数量增加了 15倍, 因其他类型疾病导致的死亡 数量稍有减少。

在农村因传染疾病和呼吸道感染 导致的死亡率很高。

并且, 因心血管疾病和结核 病导致的高死亡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这 些人大部分不仅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且也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

战争导致高死亡率, 1949 年前苏联每年死于 66 39 66 战争造成的疾病的人数在 120~ 170万人之间波 动。

1947年死亡人数最高, 达 170万人。

1954年 死亡人数略有减少, 但仍停留在 110~ 120万人之 间。

直到 1959年, 死亡人数下降到每年 100 万。

值得注意的是, 婴幼儿的死亡率犹为突出, 1946 年至 1950年期间年死亡人数达 193~ 341 万, 1947年死亡人数最高达到 341万。

[ 3] 第二, 战争使正值生育年龄的男性和女性身体 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出生率降低。

由于大部分男性 青壮年奔赴前线参加战斗, 后方的妇女成为生产的 主力军, 城里妇女进了工厂, 农村的妇女干起了农 活。

繁重的劳动超出妇女体力承担的限度, 再加上 食品匮乏、营养不良等因素, 造成妇女不孕或处于 艰难的生育状态。

战争使男性常常处于身体疲劳 和精神紧张的状态, 有些人还因战争成为残疾人, 这些都影响了男性的生育能力和生育质量。

1946 年和 1947年儿童死亡率高达 167#和 190#, 整个 50年代死产的情况增加了 2%。

婴幼儿死亡的主 要原因之一是先天营养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战后很长时间不满 1岁 的儿童一直处于高发病期, 一般都患有肺病和肠 胃疾病。

1948年, 城市中因肺部感染死亡的儿童 数量占总死亡数量的 351%, 1949年占 329%, 1950年占 351%, 1951年占 339%, 1952年占 374%; 相应年份因肠胃疾病死亡的比例分别为 244%、286%、288%、294%、232%; 因先天 营养不足、早产造成的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 155%、172%、16%、169%、161%。

肺炎、肠 胃疾病、新生儿先天营养不足和早产等是战后苏 联城市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战争年代 出生的儿童, 其身体发育所需营养结构的破坏导 致了儿童体质状况的恶化。

第三, 战争对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及儿童的生 长发育造成严重破坏。

战时由于生活条件恶化, 造成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提高。

而且受战 争影响, 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特别是临 近前线地区的居民以及敌占区的居民, 更是深受 其害。

战争给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及儿童的生长发 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列 宁格勒, 1941 年婴幼儿平均体重比 1938 ~ 1940 年轻 100多克。

1942 年出生的婴幼儿体质状况 更加恶化, 其平均体重减少 600克, 平均身高矮了 2厘米, 胸围小了 1. 5厘米, 头围小了 13 厘米。

根据 1965年的资料, 在莫斯科, 1943~ 1944年出 生的儿童体重与 1937年出生的儿童相比轻 650 克, 身高矮 15厘米。

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1942 年婴幼儿体重男孩下降了 200 克, 女孩下降了 171克, 身高分别减少 071和 074厘米。

[ 4] 战争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表现在儿童的生长发 育上。

1959 年的调查资料显示, 1945 年 4~ 7岁 男孩的身高比 1938年同龄儿童的身高矮 4~ 5厘 米, 7岁儿童体重减轻 2公斤, 4岁儿童体重减轻 1公斤。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小学生身上。

11岁 的女孩在战争年代身高滞后最严重, 而 13~ 14岁 男孩的发育滞后最严重。

婴幼儿、儿童及小学生 身高、体重的缺陷主要是由于物质严重匮乏, 食品 极其短缺, 所需营养严重不足造成的。

第四, 战后死亡率过高直接导致人口寿命的缩 减。

因战争所造成的各种疾病以及伤残, 使居民过 早死亡, 大大缩减了居民的平均寿命。

据资料显 示, 1946年男性的平均寿命为 466岁。

1947年又 逢饥荒, 死亡率猛增, 男性平均寿命降到 399岁。

1947年女性平均寿命 498岁。

1949年才略有提 高, 男性为 51岁, 女性为 60岁。

但整个 50年代男 性的平均寿命始终没有超过 62岁。

[ 5] 第五, 战后残疾人数量大幅增加, 残疾组成结 构发生变化。

残疾人数在人口中比例的提高, 一 方面表明战争对人口健康的危害程度之大; 另一 方面也成为人口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证明。

第二 次世界大战不仅使苏联人口中残疾人的数量猛 增, 而且改变了残疾结构。

据相关资料显示, 战争 致残者留下很多后遗症, 如化脓性脓肿、骨髓炎、 瘫痪、神经瘤、外生骨疣、耳聋、关节硬化和挛缩、 失明、视力减退、胸廓变形、肢体缺损、内脏器官病 变、精神失常、伤口长期不能愈合等等。

这些伤病 及并发症的复发( 在受伤部位发炎病变) 将持续 3 年或更长时间, 导致受伤人员的过早死亡。

战争 造成的伤害长时间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影响 人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也会导致患病者过早衰老, 甚至过早死亡。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性别年 龄结构的影响 战争导致大量的青壮年男性公民阵亡, 这无 疑使苏联人口的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出现失调。

有资料表明,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青壮 年男性公民死亡惨重, 因而造成青壮年男性人口 的数量和比例急剧下降, 导致人口的性别年龄结 66 40 66 构失衡状况更加恶化。

总体上, 苏联农村人口的 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失衡比城市严重。

这是因为 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男性都被征召去了前线, 而 且死亡惨重。

战后苏联城市中男性的比例占城市 人口的 452%, 农村占 449%。

[ 6] 第一, 战争造成性别比例的失衡。

根据 1959 年全苏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男性损失最多的年龄 组是 1920~ 1924年的出生人口, 在战争年代是主 要应征年龄的人口。

1939年这一年龄组男性的 数量有 4 685 000人, 1949年几乎减少了一半, 为 2 719 000人。

战后, 这一年龄组男性占总人口的 38%, 女性占 62%。

在农村这种比例失衡表现得 更明显, 男性比例为 356%。

男性人口损失较多 的另一个年龄组是 1915~ 1919年的出生人口, 其 男性数量在 1939年为 4 221 000人, 而 1949年仅 有 2 514 000人。

战后, 这一年龄组男性比例占 41%, 女性占 59%。

1946年在苏联总人口中男性 占 436%, 1950年占 433%, 1951年占 434%。

[ 7] 可见, 战争导致苏联人口性别比例中最有劳动能 力和最有潜力的男性人口比重的下降。

男性人口 的减少, 破坏了苏联人口性别的比例关系。

第二, 战争造成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衡。

根据 1959年普查资料, 50 年代初出生的 0~ 9岁年龄 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219%; 10~ 19岁年龄 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149%; 20~ 24岁年龄 组占 98%; 25~ 29岁年龄组占 9%。

可见, 不满 30岁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556%。

而 30 ~ 34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 95%; 35~ 39岁 年龄组占 55%; 40~ 44 岁年龄占 52%; 45~ 49 岁年龄组占 52%; 50~ 59 岁年龄组占 91%; 60 岁及以上仅为 9%。

[ 7] 从上述年龄组成中我们可 以看到, 从 0~ 9岁年龄组到 10~ 19 岁年龄组的 比例迅速减少。

后者大部分是在战争期间出生或 早期童年经历战争的儿童。

20 ~ 29 岁年龄组比 例不高, 是由于大部分是在 30年代初饥荒年代出 生的, 一部分还经历了 30年代儿童流行病的折 磨。

35~ 44岁年龄组比例较低, 主要是由于二战 期间人口的大量损失。

5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 所占的比例不大, 老龄化问题当时还没有涉及。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的结婚 率和家庭规模的影响 战争年代由于局势动荡和社会不稳定造成 人口结婚率大幅度下降。

战争对婚姻状况的消极 影响极大。

婚育年龄男子数量的绝对减少是战争 造成的沉重后果之一, 导致了人口性别比例和年 龄结构的失衡, 这势必会影响到战后许多代人的 婚姻。

由于青壮年男性比例偏低, 女性比例偏高, 使有些女性青年难以找到法定配偶。

再者, 战争 中失去的大量青壮年男性人口中, 有一定数量的 男性已婚, 导致一些女性失去配偶, 破坏了许多实 际存在的婚姻。

同时, 由于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 大大削弱了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进而导 致离婚率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的结 婚率和家庭规模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 战争使苏联人口的结婚率大幅下降。

除 了战后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外, 还表现在, 一方 面, 应出嫁女性的数量大幅减少。

根据 1959年全 苏人口普查资料与 1939年人口普查资料相比, 出 嫁女性数量的减少实际上发生在应出嫁女性所有 年龄组。

1941年, 17~ 25岁的女性数量大幅减少, 这些人在战争年代遭受的苦难最多, 她们中很多人 是守寡者或未出嫁者。

1959年结婚的大部分是 20~ 24岁的女性。

结婚数量最多的是 22岁的女 性。

1914~ 1918年出生、在 1959年为 41~ 45岁的 女性每 1 000人有 606人已婚, 1939年相同年龄有 751人; 1919~ 1923 年出生的 36~ 40 岁女性中 1959年有 711人, 1939年有 794人; 1924~ 1928年 出生的 31~ 35岁女性中 1959年有 768人, 1939年 有 815人; 1929~ 1933年出生的 26~ 30岁女性中 1959年有 725人, 1939年有 783人; 1934~ 1938年 出生的 21~ 25岁女性中 1959年有 479人, 1939年 有 599人。

45~ 49岁及更大年龄组性别比例失衡 的加深也反映在已婚女性数量的下降上。

[ 8] 另一方面, 战后登记结婚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对现有统计资料分析表明, 1946年登记结婚数量 最多, 每 1 000人有 123对。

这主要是在战前没 有来得及结婚或把婚期推迟到战争结束后的结婚 者。

1947年每 1 000 人登记的有 104 对, 1948 年有 106 对。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城市, 1946 年每 1 000 人登记结婚的有 197 对, 1947 年有 148对, 1948 年有 155 对, 1949 年有 166 对, 1950年有 148对, 1955年有 138对。

由于农村 地区男性人口的损失巨大, 结婚率比城市低, 1946 年每 1 000人登记结婚的有 85对, 1947年有 8 对, 1949年有84对。

20世纪 50年代农村人口 结婚率有所增加, 1955年每 1 000人登记结婚的 有 104对。

[ 9] 66 41 66 第二, 战争对婚姻状况的影响。

由于战争导致 性别比例失衡和适婚年龄男性的减少, 使婚姻状况 不稳定。

据资料显示, 战后离婚数量开始增长。

苏 联每 1 000 对登记结婚者 1946年登记离婚的有 79对, 1947年有 175对, 1948年有 258对, 1949 年有 342 对, 1950年有 407 对, 1955年有 683 对。

离婚数量的逐渐增加主要是由在战前家庭已 经解体、1944年有关婚姻和家庭法律的实施以及 结婚的男性年龄比女性小等原因造成的。

战争造成的后果使再婚具有新的特点, 表现为 男性结婚积极性增长。

由于女性人口过剩, 使离婚 的男性组建新家庭非常容易。

1950~ 1954年, 每 1 000名离婚或丧偶的男性 5年后再婚的有 552人, 女性有 146人; 10年后再婚的男性有 673人, 女性 有 219人; 1955~ 1959 年则分别为 544人和 159 人, 653人和 234人。

[ 10 ] 这种状况导致了男性婚姻 寿命的增加和女性婚姻寿命的缩减。

第三, 战争对非婚生育的影响。

战后性别比 例失衡促使非婚生育率提高、单身母亲和不完全 家庭数量增加。

1945~ 1958 年期间出生的 1 060 万儿童找不到父亲。

1945年非婚生育的新生儿 比例为 189%, 1946 年为 187%, 1949 年为 196%, 1950 年 为 197%, 1956 年 下 降 为 135%, 1957年为 13%, 1958年为 125%。

战后 非婚生育儿童数量的增长使69 没有父亲%的问题 更加突出, 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有害习惯 ( 吸 烟、酗酒等 )、神经心理疾病、犯罪非常普遍。

所有这一切都导致儿童正常身心和智力发育受到破 坏, 导致儿童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增加。

第四, 战争对家庭规模的影响。

战争造成的 父母死亡、家庭成员死亡、儿童死亡率提高等都影 响了家庭的规模。

根据 1959年全苏人口普查资 料, 苏联家庭平均规模缩小到 36人, 1939 年为 41人。

此外, 战后严重匮乏的物质条件和拥挤 的住房条件也严重制约着出生率的提高。

通过对战争期间及战后苏联人口的健康状 况、出生率、死亡率、婚姻动态变化等客观指标的 分析, 可以看出苏联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突出的 69 倒金字塔%, 这种人口结构给俄罗斯带来长时期 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并且因人口负增长面临着 人口危机。

人口问题成为阻滞俄罗斯生产力发展 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战苏联损失4000万人口「二战看似苏联大获全胜实际苏联败得最惨不仅是人口损失」

二战中苏联损失了多少人口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入苏联,德军坦克师和步兵师,如潮水般向前奔涌。

苏军丧师失地,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

第一天的战斗,苏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希特勒狂言二个月灭亡苏联。

波罗的海地区沦陷 战争初,苏联各条战线都是乱糟糟的。

西北战线,两个星期苏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波罗的海沿海地区。

苏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

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

西部战线也好不了多少,苏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基辅战役苏军60万人被俘 苏联南方战线败得更惨。

1941年8月25日,基辅战役失败,苏军60万人投降被俘。

士兵惊慌失措,自动放弃阵地逃跑。

苏军西南方面军损失70万人。

斯大林长子雅可夫、朱加施维里,是第14装甲坦克师的连长,于7月16日,在维布斯克附近与几千名官兵同时被俘。

红军士兵自动投向德军。

乌克兰沦陷 德军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

9月15日,德军在洛赫维察地区(乌克兰),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血战10天,苏军少数突围,45万余人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

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与参谋长图皮科夫阵亡。

德军占领乌克兰全境。

开战头4个月苏军损失数字 1941年6月------+7月,损失65万余人,8月损失69万余人,9月损失49万余人。

德军掌握制空权,6月至9月,苏军损失战机8166架,占战争爆发时苏军战机总数的96% 苏军集体枪杀士兵和处决将军 为了制止官兵溃逃和投降,苏军统帅部下令第24集团军竟一次集体枪杀600多名红军士兵。

1941年7月,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4名苏联将军死刑并立即执行: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大将巴甫洛夫;西北方面军参谋长、少将克里莫夫斯基赫;西北方面军通讯主任、少将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团军司令、少将科罗布科夫。

1956年苏军总参谋部为以上4人平反昭雪,除去强加于他们头上的“贪生怕死”“指挥错误”的罪名。

1941年—1942年,苏军共有47名少将以上高级将领失踪,其中大部阵亡,少数在德军集中营受折磨,生还者受审查遭枪毙。

1943年,苏联共拘留审查93万余人,其中军人58万余人,平民34万余人。

克里木地区和黑海里海沿岸地区沦陷 斯大林对苏军官兵的镇压没有达到制止苏军溃败的目的。

德军占领乌克兰后继续向前推进,1942年5月8日,人数和力量都比苏军差一半的德军,沿费奥西亚湾海岸发起攻击,苏军又指挥不当,又导致一场大悲剧。

12天时间,苏克里木方面军伤亡17万余人,损失坦克347辆,大炮3476门,飞机400架。

德军以少胜多,占领上述地区。

苏军克里木惨败后,苏军元帅库利克、上将戈尔多夫,被捕受审并被处决。

1957年为他们平反昭雪,恢复军衔。

苏共中央认为,指挥错误的责任不应由他们承担。

1942年5月,苏军哈尔科夫惨败,被俘伤亡23万人,损失坦克775辆,大炮5000多门。

苏军被俘人数 希特勒于1941年11月扬言“我只要说出俘虏人数,就足以说明这场战争的胜利。

我们不到半年就俘虏了360万人”。

西方学术界有关二战中苏军战俘数字,1941年6月—1945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16万人,开战半年约300万人。

希特勒的数字夸大了一点。

列宁格勒饿死居民100万人 1941年7月—1944年8月,德军40个师围困列宁格勒900天,苏军无力破围,仅饿死的居民超过100万人,死于炮火的更不计其数,比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更惨! 焦土抗战 1941年11月17日,斯大林下令苏军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

人民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苏联人民又蒙受一次灾难。

苏军制止住敌人的进攻和苏联的损失 德军4次突破苏军4道防线,兵临莫斯科城下,突进至斯大林格勒。

苏军经过515天的苦战,终于在1942年11月底制止住了德军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使反法西斯战争出现历史性的转折。

至此,苏联西起波罗的海,东至高加索,南至黑海沿岸的大片国土沦陷,整个富饶的欧洲平原被德军占领。

苏联有1700个城市和市镇被破坏,有7万多个村庄被烧毁,有3万多个工业企业、6万5千公里铁路被炸毁,有10万多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成废墟,经济损失7000亿卢布。

二战苏联死亡人数为2700万,其中有1000万人阵亡和被俘后遭杀害。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